本篇文章根据中国美术学院考生优秀试卷评析丛书提到的四个对于美术生意识的要求,即感性体验的意识、整体意识、框架结构的意识、画面的意思,结合书中具体的画面和经典素描作品,为大家剖析中国美术学院评分标准的底层逻辑。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感性体验的意识”。这是什么意思呢?小编在仔细品读了感性体验的意识的具体介绍之后,翻译出来应该就是“要画的像”。这个像具体就是指对于人物的长相特征、神情特征、动态特征以及衣服的质感等都要有一定的把握,不光形似,还要神似。
小编有做过校考评卷的志愿者,在每个考场都会有人给模特当场拍照,评卷老师会依据照片来对比判断你对对象的还原度。比如考场光线明明是个平光,你非要给模特画上一个很重的暗部,那么就显然是不尊重对象了,这也是国美考试画面会呈现出一种灰调子的原因。也就是说老师看你画面的第一眼,不在细节塑造着多强烈、多硬朗,而是你所画的感觉像不像那个人。
我们看这几幅画,脸部塑造都显得非常简单,但是人物神情刻画的非常出色,特别是第三张双头像,从两个角度观看,任何人都能一眼辨别出考生对神情特征的描绘与把握,这正是艺术之所以动人的关键。
随着联考的临近,很多同学都在关心联考与校考的区别,以及所谓的不同美院风格的差异。首先。管联考还是校考,素描最根本要考察的能力还是造型。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大多联考都是考默写,而美院是写生。理论上讲,默写对造型的能力要求肯定是更高的,但从纯粹应试的角度来看,默写就相对简单了。
许多地方针对联考的画室学习就一个字“背”,反复临摹同一张画,考试就直接背出来,很多同学因此有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依旧不会画画,这也是艺考应试教育被诟病的最多的地方。我想仔细阅读本文的同学,一定都是真心热爱绘画,想要走上美术专业道路,有着更高艺术追求的人,而不是考个大学就完事了。所以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培养正确的绘画观察方式,来修炼造型能力。
从联考的评卷方式上来看,大多都是将试卷一排排摊在地上,这样除了画得像个人之外,对于“出跳”就有一定要求了。评卷老师一眼能看到很多画,从视觉规律来说,对比度越强就越能抓人眼球。从小编的实践教学经验来说,对于联考,我们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把画面对比度拉开一点,类似于给照片增加了一个对比度滤镜。其实这样也更加说明对于造型来说,光影的效果只不过是一个算法的问题,并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了解了形体转折变化的规律,培养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才是我们学习素描的核心。